首 页 单位简介 工作动态 机构组成 党群工作 科研发展 防病知识 政务公开
  
欧美 肠交 扩张 另类,国产精品无码免费专区午夜,国产精品扒开腿做爽爽的视频,日韩A人无码亚洲成A无码
 
   您当前的位置 : 天津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>> 防病知识 >> 非传染病 >> 慢性肾病
慢性肾病
  
  慢性肾脏病,疾病名,肾损害(病理,血,尿,影像学异常)≥3个月者可诊断为慢性肾脏病。慢性肾脏病已经成为全球性公共健康问题,其患病率和病死率高。目前大多数慢性肾病难以根治,期待灵丹妙药,想把慢性肾病彻底根治,是不切实际的,治疗的目标应该定位在控制并发症和延缓疾病进展,避免进入尿毒症期。
  慢性肾脏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 (CKD)的定义
  1,肾损害(病理,血,尿,影像学异常)≥3个月。
  2,GFR<60ml/min/1.73m2 ,持续时间 ≥3个月。
  具有以上两条的任何一条者,就可以诊断为慢性肾脏病。从这个定义看,除了急性肾炎和急性尿路感染,绝大多数的肾病都可以归属慢性肾脏病的范围。

  慢性肾脏病的主要原因
  1、从血液流变学角度进行的研究可以证明,肾病患者有血浆粘度、全血粘度、纤维蛋白含量以及血小板聚集性明显增加的现象,而这些现象是导致肾细胞缺血或坏死的重要原因。
  2、感染时肾病的诱因之一,咽炎、扁桃体炎等感染都会引发肾病,感冒则是引发、加重肾病最常见的一种感染。
  3、恶劣的外在环境因素如风寒,潮湿等都会造成人体自身的免疫功能和抗病能力的降低。
  4、劳累过度造成人体免疫力降低,长期下去会引发肾病。
  5、长期憋尿不仅容易引起膀胱损伤,尿液长时间滞留在膀胱还极易造成细菌繁殖,一旦返流回输尿管和肾脏,其中的有毒物质就会造成肾脏感染,从而引发尿路感染、肾病甚至尿毒症。
  6、乱用药而导致的肾病屡见不鲜。很多感冒药、消炎止痛药、减肥药和中草药都有肾脏毒性,而这些药物都十分常见,使用广泛,没有医药知识的市民在自我用药时往往容易险象横生。肥胖的人容易患高血压、糖尿病等慢性病,而这些慢性病如果控制不好,长此以往就容易损害肾脏,间接引发肾病。
  7、食盐过多容易引发肾病。盐的主要成分是氯化钠。钠是人体所必需的矿物质营养素,氯对胃酸的产生和维持人体血液的渗透压有一定的作用,但是,食盐中的钠,在人体中含量过高可使体内积水,产生浮肿,能使血容量和小动脉张力增加,导致血压升高,所以食盐量高的人,高血压的发病率也高。而高血压极容易并发肾病。
  8、许多疾病可引起肾小球毛细血管滤过膜的损伤,导致肾病综合征。成人的2/3和大部分儿童的肾病综合征为原发性,包括原发性肾小球肾病急、慢性肾小球肾炎和急进性肾炎等。按病理诊断主要包括:微小病变性肾病,膜性肾小球肾炎(膜性肾病),系膜毛细血管增生性肾炎(膜增生性肾炎)和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症。它们的相对发病率和特征见表1。继发性肾病综合征的原因为:感染、药物(汞、有机金、青霉胺和海洛因等)、毒素及过敏、肿瘤(肺、胃、结肠、乳腺实体瘤和淋巴瘤等)、系统性红斑狼疮、过敏性紫癜淀粉样变及糖尿病等。成人肾病综合征的1/3和儿童的10%可由继发性因素引起。
  9、体液长期处于酸性环境,属于碱性的矿物质,微量元素被中和,更加速了各种肾病的形成,酸性体质易引起肾功能低下。

  日常保养
  1.低盐、低脂、优质蛋白。
  2.适量运动,避免劳累,注意休息。
  3.预防感冒,避免感染 。
  4.慎用药物(包括中药)。
  5.保持良好心态。
  慢性肾脏病防治中既要重视早期诊治,又要避免跟着广告跑。目前大多数慢性肾病难以根治,期待灵丹妙药,想把慢性肾病彻底根治,是不切实际的,治疗的目标应该定位在控制并发症和延缓疾病进展,避免进入尿毒症期。
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是前提,定期检查是关键。
  饮食上要少吃盐、勿暴食、多喝水、不憋尿。食盐量大会增加肾脏的负担;而如果一次吃过量的蛋白质,代谢产生的尿酸及尿素氮会增加肾脏的工作量;每天喝充分的水并随时排尿,避免肾脏结石。
  要坚持锻炼身体,控制体重,避免感冒,戒烟、适量饮酒。当喉咙、扁桃腺等有炎症时,立即在医生指导下采用抗生素彻底治疗,避免链球菌感染诱发肾脏疾病,尤其是小孩。肾病患者怀孕后,可能会加速肾脏病恶化,引起肾功能不全,所以怀孕前最好检查有无肾脏病,了解肾功能情况。
  患有高血压、糖尿病等疾病的人群,应密切关注血压、血糖、血脂、血尿酸等指标,至少每半年监测一次尿常规、尿微量蛋白及肾功能,以便早期发现肾脏损害,而健康人也需要一年检查一次尿常规和肾功能。

帮助信息 | 隐私安全 | 网站地图 | 版权与免责声明
地址:天津市河东区华越道6号   电话:022-24333453   邮编:300011
津ICP备11005889号-4   津公网安备12010202000385号  网站技术支持:津云(022-23601701)
政务服务热线:12345